天文望遠鏡的結構之尋星鏡:天文望遠鏡主鏡筒通常都以數十倍以上的倍率觀測星體。在找星星時,如果使用數十倍來找,因為視野小,要用主鏡筒將星星找出來,可沒那么簡單,因此就使用一支只有放大數倍的小望遠鏡,利用它具有較大視野的功能,先將要觀測的星星位置找出來,如此就可以在主鏡筒,以中低倍率直接觀測到該星星。
天文望遠鏡是天文學家觀測天體的重要工具,可以毫不夸張地說,沒有天文望遠鏡的誕生和發展,就沒有現代天文學。隨著天文望遠鏡各方面性能的提高和改進,天文學也正經歷著巨大的飛躍,迅速推進著人類對宇宙的認識。
按觀測波段分類:射電望遠鏡、紅外望遠鏡、光學望遠鏡(可見光望遠鏡)、紫外望遠鏡、X射線望遠鏡和γ射線望遠鏡。下面我們主要介紹一下常見的光學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。光學天文望遠鏡主要觀測可見光波段,具體說就是波長在380nm(納米)-750nm的光,也就是我們肉眼可見的赤橙黃綠青藍紫。其實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存在著各種波段的光,只是有些我們肉眼不可見罷了。光學望遠鏡按光路設計又可分:折射式望遠鏡(伽利略式、開普勒式)、反射式望遠鏡(牛頓式、卡塞格林式)和折反射式望遠鏡(施密特-卡塞格林、馬克蘇托夫-卡塞格林)。
常用的雙筒望遠鏡還為減小體積和翻轉倒像的目的,需要增加棱鏡系統,棱鏡系統按形的方式如果式不同可分為別漢棱鏡系統(也就是斯密特-別漢屋脊棱鏡系統)和保羅棱鏡系統(也稱普羅棱鏡系統),兩種系統的原理及應用是相似的。
1608年,荷蘭的一位眼鏡商漢斯·利伯希偶然發現用兩塊鏡片可以看清遠處的景物,受此啟發,他制造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架望遠鏡。1609年意大利佛羅倫薩人伽利略·伽利雷發明了40倍雙鏡望遠鏡,這是第一部投入科學應用的實用望遠鏡。